English

今天哪有“人类大劫难”

1999-08-18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董山峰 实习生 廉海东 我有话说

一个令人“恐怖”的消息已经流传了多年,而近年来随着时间的接近和《诺查丹玛斯大预言》、《恐怖大预言——1999人类大劫难》等书的渲染,而愈加耸人听闻。这个消息就是:1999年8月18日,宇宙中将出现“恐怖大十字”,人类将遭受一场大劫难,世界末日到了。尽管不少科学家早已对此进行了批驳,可这种传闻还是引起了一些人的恐慌,甚至引发了一些走火入魔般的“末日”行动。为此,记者8月17日采访了北京天文台研究员、天体物理学家李竞。

世界末日说是日本人五岛勉从16世纪法国“预言家”诺查丹玛斯的《诸世纪》那里贩卖来的

据介绍,《诸世纪》是法国“预言家”诺查丹玛斯预言未来的长篇四行诗。诺查丹玛斯是一位生活在欧洲中世纪的法国医生,生于1503年,卒于1566年。他以中世纪占星术为思想基础写成的《诸世纪》一书有1000首预言诗,这些诗晦涩难懂,大多数可随意解释。后世有人试图将世上发生的一些事件与《诸世纪》预言诗句联系起来,以求找出预言的灵验之处。《诸世纪》一书曾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各国流传,欧洲、北美、韩国、日本等地的教会都曾借此发出“世界大限将临”的谣言。日本人五岛勉并非天文学家,他试图“破译”《诸世纪》的诗句,让人们能够“看懂”,试图让人们相信这些预言能一一应验。经过一番准备,五岛勉抛出了所谓的“末日大预言”。他认为,《诸世纪》中有一首(第10卷第72首)诗中提到了“世界末日”,诗句为“一九九九年,七月(公历八月),恐怖魔王从天而降……”谁是恐怖魔王呢?五岛勉列出了许多天灾甚至外星人来犯这样异想天开的事情来附会这个从天而降的魔王。五岛勉强调说:“上帝将惩罚人类,毁灭地球,与此同时,在上帝的旨意下,太阳、月亮和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等,将排列成特殊的形状,即所谓的‘大十字’,以表示对人类的不满和警告。”这纯粹是牵强附会。

天文科学证明了《诸世纪》预言诗的谬误和五岛勉的荒诞

关于诺查丹玛斯,有一个神秘传说,说他在“通天塔”里手持一些人类进行天文探索的物件感悟出了海王星。而实际上海王星是法国天文学家勒威耶和英国天文学家亚当斯根据天王星的轨道运动异常和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发现的,这颗新发现的海王星的位置恰好与诺查丹玛斯的预言诗相反——它距月亮比木星距金星要远得多,它也不是与火星相望。海王星的发现证明了占星学的谬误。

《诸世纪》预言诗的思想基础来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占星术。在那漫长的中世纪里,教会极力宣扬地球是整个宇宙的中心,太阳、月亮和星星都绕着地球旋转,称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天空中若出现奇异的天象,就会昭示人类的祸福。直到杰出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通过对行星运行的观测研究,提出了日心学说,千百年来盛行的占星术才逐渐衰落。

科学告诉人们,“十字连星”不可能改变地球绕太阳的轨道与距离,对地球并不会有什么影响,因为万有引力与两个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两个天体相互间的距离成反比,太阳的质量是太阳系中九大行星总质量的745倍,太阳对地球的引力远远超过其他行星。倒是万有引力派生出来的起潮力对地球有一定影响。对地球而言,起潮力主要受月球和太阳的影响,其他行星的起潮力微不足道。当月球、太阳和地球在一条直线上时,起潮力最大,表现为海洋大潮等等自然现象,大潮而后小潮,月月周而复始,不足为怪。今年8月18日,太阳、月球和地球并不在一条直线上,连大潮都不会发生,何来“大劫难”?

科学还告诉人们,五岛勉所说的大十字是根本不会出现的。他所描绘的大十字,由一长一短两条线段组成,如果他说的大十字是在天球上,据科学家分析,其大十字的东西向长线由水、金、天王和海王星组成,被画在黄道上,事实上,黄道是一条正弦曲线,任何时候它上面的天体都不会排成一条直线;再说由冥王、火、木和土星组成的南北短线,由于行星公转周期是无理数,彼此不能相约,故此任何时候这些行星排成南北直线的可能都不存在。这样看来,大十字根本不存在。如果他们说的是空间分布,经过科学家观察,在精度极高的投影图上,这个所谓的大十字也根本不存在。

五岛勉还把星座和日月行星强拉在一起来解释他所谓的大十字。其实星座只是把远近不同的恒星用线条连在一起成为虚构的图形而不是一个实体,那些星座名称也是人为的,并不是实际的人和动物。自从有人类文明几千年来,日月行星曾经组成了各式各样的图案,从来没有使地球形成灾难性的末日。

根据天象变化传播流言,制造恐慌的例子在历史上比比皆是。刚刚过去的8月11日日全食和13日凌晨英仙座流星雨本来是极为正常的天文现象,但都被人附会成世界末日的标志,而且世界上还真有个别人因此上演了诸如自杀、突击消费之类的闹剧。现在,8月18日已经到来,并且很快就会过去,世界末日没有也根本不可能出现。随着“世界大劫难”这一类预言的破产,人们受到的是又一次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生动教育。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